首页
星闻天天报
媒体扫描
译文快递
科研动态
科普活动
天文直播室
太阳活动预报
每月天象
星空大学堂
跟我学天文
天文科普作品
天文书籍推荐
天文奥秘杂谈
天文词典
追星发烧友
实时天象查询
观测摄影交流
追星成就展示
天文月历
晴天钟
天文画中游
星空写真集
星座传说苑
天文艺术馆
华夏天文游
科普委员会
科普委员会公告
科普委员会概述
科普委员会成员单位
委员会事务讨论
走进天文台
中国现代天文学家
中国现代天文成果
走进中国天文台站
追星兵器库
天文仪器大展台
天文软件库
天文数据库
天之文论坛
天之文App
当前位置
首页
星空大学堂
天文奥秘杂谈
站内搜索
按照标题
按标签
按作者
按内容
搜 索
刘嘉麒院士:科普和科研创新同等重要
[ 录入者:linq | 时间:2013-09-28 21:42:21 | 作者:赵广立 | 来源:
中国科学报
| 浏览:
14379
次 ]
“科学普及是一种文明、一种素养,它有着净化社会的 功能。”在日前举行的 第11届北京科学传播创新与发展论坛暨2013年北京科学嘉年华国际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指出,重视科学普及和重视科学技术创新同样重要。
刘嘉麒在报告中讲道:“人类的 历史就是一部科学发展史,科学无时无处不在。但是科学只有被认识、被掌握才能为人们所用,并发挥其功能。”
“任何人都不可能生而知之。”刘嘉麒说,社会要发展,离不开科学传播和知识普及。
他同时坦言,中国目前面临着艰巨的 科普任务。
“在中国13亿多人口中,有9亿多农民、1.3亿贫困人口,还有1.1亿文盲。”刘嘉麒给出了这样一组数字。
而据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2010年我国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 公民比例仅为3.27%,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的 水平;而美国的 同期比例为25%,差距甚大。
“这说明我们不仅在科学技术水平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在科学普及方面也同样落后于它们。”刘嘉麒指出,“当前我们的 教育和科学普及任务非常繁重。”
2002年6月29日,我国颁布并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旨在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公民的 科学素养,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翌年,中国科协组织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在全国开展科普日活动,并于2005年将9月的 第三个公休日设为“全国科普日”。
全国广泛开展的 科普活动受到了公众的 热切欢迎,有力推动了科学传播事业。刘嘉麒说,这同时也表明,科学传播是大众的 企盼。
“二十几年前,我们举办一个大型会议,所有的 通讯全是靠硬盘打字机和刻钢板,然后再用蜡纸在油墨机上复印。直到1991年,我们费好大劲才搞到一台‘286’电脑和一部‘大哥大’。”刘嘉麒讲述了科技发展和传播带来的 巨大变化,“曾几何时,‘286’不见了,‘大哥大’也进了博物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是数以亿计的 电脑和手机。”
“科学技术一旦被广大群众所掌握、应用,就有广阔的 发展空间和巨大的 生命力。”刘嘉麒说,“这彰显了科普的 力量,从这个角度说,科学普及的 重要性不亚于科研创新。”
而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 国家。刘嘉麒认为,这表明,广大民众有极大的 学科学、用科学的 积极性。
他指出,公众不仅在生产、生活中期盼科学,在旅游观光中也渴望学到知识,触摸科学。
“在许多景点和文化胜地,很多观众、游客常常对一些自然景观和现象提出这样或那样的 问题,希望得到解答,希望能学到科学知识。”刘嘉麒话锋一转,“遗憾的 是,我们许多游览地乃至文化古迹,既缺科学,又少文化,甚至带着庸俗的 迷信和伪科学色彩。”
“正如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所说:‘科学普及所放弃的 空间,很快就会被伪科学占领。’”刘嘉麒总结道,“营造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 社会环境,弘扬科学精神和文化氛围,是我们共同的 责任。”
Tags:
科普
科研
责任编辑:
linq
[
大
中
小
][
打印
]
[
繁体
] [
关闭
] [
返回顶部
]
[下一篇] 怎样看待星座占卜与天文学的关系?
[下一篇] [钮卫星] 学者笔谈—天文与人文
每月天象
2021年2月重要天象预
2021年1月重要天象预
2020年12月重要天象
2020年11月重要天象
2020年10月重要天象
本周热点
论坛新贴
求助 关于极轴镜
EQ3赤道仪,改星野计划-持续
《兔子洞里到底是什么》量子
1----11维度 详解
有没有7*35 6*36左右的保罗双
CoolCAM 500D室内测试
银河系间歇泉
星星星座的亮度
今天晚上七点半的时候看到了
远程全天相机 第一次实战 QHY
在新窗口打开
实际大小
关闭
鼠标滚轮缩放图片
上一张
下一张
loading.